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一、內湖區的演變及現況:
內湖區位於臺北市東北地區 ,為其12個行政區之一。因其境內多山丘,形成多處小盆地地貌,當地人臺灣閩南語稱山凹地為「湖」,「湖」不是指「水」,故內湖是「內部盆地」之義。
清光緒20年(1894),內湖隸屬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一堡,分為內湖莊里族莊北勢湖莊三部份;區境內有「北勢湖」、「梘頭」、「港墘」、「新里族」、「洲尾」、「白石湖」、「十四分」、「五分」、「內溝」、「葫蘆洲」、「火炭坑」和「牛稠湖」等老地名,命名方式也是依地形和先民開墾有關。日據時期至今,行政區劃沿革如下:
 
時期
明治29年(1896):臺北縣芝蘭一堡里族庄內湖庄北勢湖庄
明治34年(1901):臺北廳芝蘭一堡新里族庄內湖庄北勢湖庄
大正9年(1920):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(範圍包含今內湖區及南港區)。
 
臺灣光復後
民國34年(1945):臺北縣內湖鄉(民國35年南港劃出成立南港鎮)。
民國57年(1968):臺北市內湖區。(註:民國56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,次年將郊區6鄉鎮「景美、木柵、南港、內湖、士林、北投」劃歸臺北市管轄。)
 
現今內湖區轄區範圍
東以白石湖山、大邱田山、老鷲尖山至內溝溪為界與新北市汐止區相鄰;南面以基隆河為界,與松山、南港兩區相連;西以堤頂大道二段、內湖路一段及劍南路為界與中山區相接;北則以大崙頭山、赤上天山與士林區分界。
本區總面積約31.5787平方公里,為臺北市第3大面積之行政區域,僅次於士林及北投,近年來人口數已躍昇本市第2位,僅次於大安區,截至110年底,總人囗數為276,707人,設39個里。
 
、戶政組織之演變與發展:

()日據時期的戶政業務
臺灣戶籍資料的建制為始自明治39年(1906),分為本籍人口及寄留人口,設有「戶口調查簿」正、副簿,分別由警察辦理戶口調查,鄉、鎮保甲事務所書記辦理戶籍登記。

()本所的前身為光復初的「內湖郷()公所的戶籍課」
臺灣光復初(民國35-58年間),戶籍登記與戶口管理工作採雙軌制,戶籍登記業務由民政機關主管,戶口查察業務則由警察機關依警察勤務條例的規定辦理。此時期本轄的戶籍登記業務由「臺灣省臺北縣內湖鄉公所」的戶籍課承辦,設「戶籍登記簿」,簿頁不再分本籍及寄留。

()民國58年「內湖區戶政事務所」正式成立
1戶警合一
民國58年7月全國各地依據「勘亂時期臺灣地區戶政改進辦法」規定成立獨立的戶政機關,本所正式掛牌成立,由區長兼任戶政事務所主任、警察局副分局長兼任副主任,試行戶警合一。民國62年底改隸於臺北市政府警察局(戶警合一)為「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內湖區戶政事務所」,並由警察局副分局長兼任戶政事務所主任。
2、戶警分立
配合民國80年5月1日之終止動員戡亂時期,內政部於81年6月29日公布修正戶籍法,實施「戶警分立」,自7月1日全國戶政業務由警政單位回歸民政單位。本所改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,結束歷時23年之「戶警合一」時期。

()戶役政電腦化建置
民國74年行政院組成「戶政資訊策劃小組」積極展開戶役政電腦化規劃工作,民國76年核准由臺北市中山區、臺北縣新店市(現為新北市新店區)兩所戶政事務所進行試辦,民國82年7月1日試辦成功正式實施。

()全國戶役政電腦化連線
民國84年6月起臺北市實施戶役政電腦化作業,民國86年10月1日起完成全國戶役政電腦化連線作業,促使戶政單位提供更便捷、正確、高效率的服務,有效掌握人口資料,提供民眾更佳的服務品質:
  1. 86年10月起,可在全國任一戶所請領「現戶及電腦化後除戶戶籍謄本」。
  2. 94年3月起,可於全國任一戶所請領「光復後至電腦化前除戶戶籍謄本」。
  3. 99年7月起,可於全國任一戶所請領「日據時期戶籍謄本」。
  4. 103年2月全國啟用新一代戶役政资訊系統,7月起民眾可於全國任一戶所請領「國民身分證」、「新式戶口名簿」及「首次申辦護照人別確認」。
  5. 105年1月臺北市啟用「數位印鑑比對系統」,3月4日起開放全市跨區申辦服務。
  6. 107年1月臺北市啟用「身分登記原始文件數位化系統」開放全市跨區申辦服務。
  7. 108年3月臺北市各戶政事務所正式啟用「人臉辨識系統」,透過電腦查證申請人身分,防偽技術全面E化。
  8. 109年7月起全國戶所推動「綠色櫃台文件電子化功能」,戶政服務無紙化。